我国金融改革着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 据自身优势深耕地方
发布日期: 2020-10-12 13:40:33 来源: 新华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着力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金融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学生逐步返校,文具销售大幅增长,江苏学泰印务有限公司的车间重现一派繁忙景象,企业订单源源不断。“这些订单能够顺利生产,多亏建行7月为我们提供了1000万元的贷款支持。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建行还主动下调了贷款利率,降幅超过20%,一年可帮我们节约利息费用约12万元。”企业负责人陈志润说。

今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今年1月至7月,全国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93%,较去年全年利率水平下降0.77个百分点。

这背后离不开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并将LPR作为各银行新发放贷款的主要参考,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今年8月底,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看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地增加机构、增加贷款、增加产品,而是资源配置方式的重新调整,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十三五”期间,我国信贷规模合理增长,直接融资也显著增加,金融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正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

8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7.5万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78.2%;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112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目前我国沪深两市已经有超过4000家上市公司,A股市值规模全球第二……

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被引向实体经济,配置到更有效率、更具创新性、更加绿色的地方,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

守住风险前提下加速金融机构改革

目前,我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000多家,其中99%是中小银行。它们扎根基层,天生具有普惠性质。但个别中小银行盲目扩张、偏离主业、股东结构复杂等问题突出,如何化解风险引发普遍关注。

今年5月,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宣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出台了《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已找准定位,回归“支农支小”本源,依据自身优势深耕地方,迎来发展新天地。

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一步。人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十三五”期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快战略转型,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方案得到积极落实,中小银行稳健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和稳妥有序发展……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金融改革举措的引导下,金融业普遍注重创新发展,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市场层次,这也要求建立健全与各项创新相匹配的风险管控能力。

“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双轮驱动,正共同推动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加速前进。“十三五”期间,金融部门不断优化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新框架,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和退出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际,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了全面治理。

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日前,中国证监会等三部门发文,进一步便利外资投资境内资本市场,针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进行证券期货投资,降低了准入门槛,扩大了投资范围。

这只是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金融开放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突破: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企业征信评级、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准入限制,给予外资国民待遇……

与此同时,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6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央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已成为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八大外汇交易货币。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稳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高层次开放型金融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大力推动区域金融合作。

在“十三五”收官之际,金融领域不仅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还在人民银行牵头下启动了“十四五”金融改革发展规划起草工作。展望“十四五”,人们对未来金融改革新举措充满期待,一个更为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正迎面而来。

作者: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