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延迟退休”又一次进入舆论的视野。
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当中就明确地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实施”这两个字,也就意味着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关于延迟退休的种种疑问,记者请教了相关专家。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表示,实施延迟退休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推进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
如今推行的退休年龄,制定时间是一九五几年,当时开始工作的年龄基本上为初中毕业,年龄是在16岁左右,当时女职工定在50岁退休,工龄接近35年。
现如今本科毕业工作成为常态,所得到的有效工作年限大大缩短,实际上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促进,是一种相对阻碍。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则认为,最近几十年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大大提升也是原因之一。
养老金开始推行的时候是90年代,那时候平均期望寿命在70岁左右,平均每个人领取养老金15年。
如今,平均期望寿命提升到了80岁以上,造成贡献年份少,领取年份长,给养老金体系也会带来一定冲击。
部分人已试点延迟退休,感受如何?
2015年,中组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机关事业单位处级以上女干部以及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可申请继续工作至60岁退休。
当时有一批符合条件的女员工向单位申请了延迟退休。64岁的徐新霞就是其中之一。
她告诉记者,那时候一边是延迟退休,继续融入社会,一边是政策退休,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让她很是为难。
当时身体情况尚可,家里人也支持,她最终决定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的那五年,徐新霞觉得可以胜任工作。她还当上了外婆。
在徐新霞身边,有着一群当初和她一样面临选择的朋友,有的认为太早退休容易造成失落感,有的害怕退休之后和社会脱节。
虽然工作单位和自身情况不同,但大家的选择大都相同。
徐新霞告诉记者,虽然在他们看来,延迟退休利大于弊,但是延迟退休之后,长辈养老和孙辈幼教的担子会更重,希望出台更多配套措施。
延迟退休来了,究竟怎么“延”?
胡苏云认为,实施延迟退休应该是属于强制性的,而不是像原来试点自愿性质。
但是政策肯定会有一定的弹性,国外其实也有个基准年的概念,提前或者延后,主要跟养老金多少挂钩,根据个人情况具体确定。
在郝勇看来,延迟退休推行渐进式实际上是一个手段。
只要法定退休年龄提高,一定是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推行,不会出现今年还是60岁退休,明年立刻改成65岁的情况。
此外,胡苏云表示,延迟退休的推行一定会配套相关措施,比如在公积金和医保制度上倾斜等等。
-
1数字文化产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文艺创作者要深入了解受众
-
213部门联合发布方案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
3让快递服务更好惠及群众 及时有力予以整治
-
41.7亿农民工返城 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
5上海就业情况总体呈向稳、向好态势 助力“共享员工”等新就业形态发展
-
61519万人通过微信搞兼职 占总直接就业机会近6成 你有副业吗?
-
7“宅经济”助推腾讯业绩大涨 一季度日赚3亿元 成为中国第一大市值公司
-
88月份工业生产持续向好 市场需求继续恢复
-
9跨境电商呈高质量增长 以新业态助力外贸克难前行
-
10上海“智慧校园”迎萌新 推出诸多稳人心暖人心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