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银发族养老质量 创新养老模式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 2022-01-24 14:52:06 来源: 云南日报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预计“十四五”时期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道现实课题。代表委员们就老龄事业如何高质量发展、银发族该如何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便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适老化改造

加大对农村家庭适老化改造的支持

省人大代表、兰坪县民政局副局长和桂兰在进村入户调研中注意到,在农村劳动力人口涌入城镇后,留守老人数量日渐增多。“在城市,随着各类养老机构的出现,不少老人的养老观念发生了改变,但在农村,老人们仍倾向于居家养老。”她以兰坪县为例说,全县有特困供养人员1080人,集中供养仅为100多人。如此一来,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在走访中发现,有的农村家庭还没有入户卫生间,全靠公厕,老人上卫生间很不方便,尤其是晚上。”和桂兰说,去年,兰坪县针对分散供养的50户五保户家庭按照每户支持2000元的标准进行了家庭适老化改造,包括在卫生间安装扶手、浴椅、防滑垫等。“如果能在农村家庭,尤其是留守老人家庭推广,将让留守老人居家养老更安全,更有幸福感。”

委员声音

医养结合

创新养老模式,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省政协委员解丽平今年的提案继续关注养老问题。“经过调研发现,医疗保险与医养结合对接不够,医保额度不能满足部分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解丽平说,同时还存在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滞后的问题。目前,云南省大部分养老机构仍停留在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上,仅提供简单的吃住和日常生活照料,大部分没有配备医务室和医护人员,更无能力单独设置医疗机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投资成本高,运营压力大。加上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总体来看融合度不高。另外,医养结合所需人力资源匮乏。

解丽平建议,首先要建立联动机制,落实扶持政策,整合各职能部门的相应资金,有效推动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发展。

同时,要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费用支出问题,发挥医保支持作用。优化医保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政策,规范为居家老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认真落实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康复提供相应保障。加大医保资金支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和机构延伸。

第三,就是要解决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发展滞后问题,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解丽平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长效合作机制,明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的职能定位,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提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如协议合作、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等。二是卫生计生部门制定有效措施鼓励医疗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提出需求的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急诊急救、中医保健等服务。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的健康养老服务。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护理站、卫生所(室)等,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养老机构实际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和需求,适度调整医护人员配备数量要求以及专业医疗设备配备要求,适当放宽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许可条件和程序,明确诊疗科目设置、人员配置、设备以及场所要求等。四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充分依托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社区各养老服务资源,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功能和服务的无缝对接。

最后,要解决养老机构医护和服务人员不足问题,为医养结合提供人才保障。

“要强力推进各类医养结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昆明市、曲靖市、西双版纳州3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地区和昆明市官渡区等19个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县和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以奖代补的力度。通过试点,探索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出台一批可持续、可复制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医养结合机构,为全国医养融合发展提供示范。”解丽平建议,还可以探索第三方服务模式及相关机制,通过试点利用远程医疗提升养老机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养老模式,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跨越“数字鸿沟”

推动智能应用适老化改造

在谈到信息化时代如何服务老年人生活话题时,省政协委员陆璐非常有感触。他说,现阶段云南老年人群有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人数众多,二是老年群体增长速度快,三是老年群体在手机使用、媒介接触,学用电器、互联网等方面的技能处于弱势地位,四是老年群体在社会各领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交、参与公共卫生等方面处于弱势且不活跃。我省6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仅占5.4%,网民中的主力军仍然是10~59岁的人群,所以老年人群在网络社会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地位,诸如出行、看病就医、银行金融、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让老年人“知难而退”。

在陆璐看来,在跨越数字鸿沟时,很多适老化改造还没到位。因此,他建议,应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为契机,落实好云南省配套制定的实施方案,推动智能应用适老化改造。

“现有的智能手机、电脑、媒介产品大多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适合老年人身心条件和操作速度的设备和软件缺失,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尚待开发。”陆璐表示,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手机、电脑等有市场有需求有空间。因此他建议,媒介产品要从文图设置、色彩对比、动态效果、操作简单方面用心用力,从而提供高效、及时、准确的数字化服务,让老年人合理利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媒介,实现广泛的社会交流、社会参与和社会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陆璐认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还需要发挥好社区作用。社区可以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老年人智能产品使用培训,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发挥好志愿者和党员双报到作用。另外,可以在图书馆、会议室、阅览室、工会活动室等地方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学习培训,让老年人精神文化更丰富多彩。

解丽平也提到,现在很多老年人被骗案例层出不穷。她关注到很多老人被骗的案例最根本的原因是孤独,缺乏交流沟通的对象,“一些保健品诈骗人员天天上门陪伴他,嘘寒问暖,明明知道这是骗你花钱的,老人却因心理需求甘愿被骗。”同时,我们还要在如何为老年人安全上网“保驾护航”方面进行技术方面的探索,“现在很多App对青少年上网设置了‘安全护栏’,同样的,也应该考虑老年人上网的一些安全举措,让老年人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的同时又不会掉入互联网诈骗陷阱里。”

养老托育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托育领域

“近几年来,我省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全省的养老托育工作还存在较大短板和弱项,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受疫情、经济和市场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公办民营或民营养老企业运营困难,不愿意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设施和改进服务项目。此外,居家养老服务空间受限,服务项目单一;优质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不足;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服务供给不足;普惠性托育机构总供给存在较大缺口,管理规范标准不完善、托育专业人才队伍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省政协委员杨增铭说。他针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育率下降明显带来的“一老一小”难题,深入社区调研,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发挥社区职能、不断完善我省养老托育社会需求的提案》。

杨增铭建议,要进一步重视全省养老托育工作,全省相关部门要做好长远规划和制度、措施的完善,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和制度建设;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正确的养老观念和消费意识;加快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托育建设和经营领域,实现主体和服务类型多元化;根据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要求,盘活社区现有养老设施,发挥社区养老托育设施功能作用,提升社区养老托育服务水平。

同时,要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政府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托育服务提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机构和家庭四方投资的格局;制定和完善养老托育管理规范标准,对现有社区养老托育服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健全培训制度,形成培训和服务体系,建立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主体、义工队伍为补充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托育服务队伍;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并完善配套措施,提供更加充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严格执行好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等政策规定,着力在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杨增铭还建议,政府部门应将普惠性托育服务作为一项“兜底”的社会政策,即基本民生项目来予以保障。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借鉴全国各地探索成功的先进经验模式,探索出适合我省各地未来养老托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社区物业联动

为老人提供菜单式的便利养老服务

省政协委员潘海岚和聂顺江联名提案《“社区+物业”联动发展,探索我省居家养老新模式的建议》提出,在我国基本国情下,超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家庭小型化与家庭照护功能的不断弱化。为此,他们鼓励建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然而,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如,认识不到位、服务队伍专业水平不高、老年人支付意愿低、营利难等。

潘海岚和聂顺江建议,首先应强化意识导向,充分发挥物业常驻社区、贴近居民、响应快速等优势,引进更多物业服务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通过社区与物业服务等多方联动,推动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物业服务更贴近基层,物业企业发展养老服务,有着较好的基础支撑。社区居委会可列出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明确政府保障、补助对象及服务内容,社区物业根据要求和标准实施。在老年人较多的若干相邻小区,集中建设老年服务中心,由物业服务企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日间照料、精神慰藉、康复训练、紧急救助等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上门、餐饮、文体、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或通过整合周边志愿者、企业、爱心人士等各种优质资源,建立合同式养老服务业者联盟,建立一公里(或15分钟)服务圈,为老人提供菜单式的便利养老服务,降低养老服务的总体社会成本。有条件的小区还可推广社区食堂、邻里互助、党员关爱等项目,把创建“红色物业”与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活动结合起来,拓宽物业服务。

同时,鼓励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养老服务专业人员队伍,加强岗前培训及定期培训。由社区拟定服务收费标准,养老服务营收实行单独核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收费明码标价,公示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投诉方式等事项,确保老年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值得一提的是,潘海岚建议,建设居家“虚拟养老院”,智能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社区。通过智能设备、便携终端等多种方式实现24小时实时监管和紧急救助“一键呼叫”,既能满足老年群体养老不离社区的心愿,又能让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轻机构养老的压力。依托智能物业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养老服务,逐步建立统一的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当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没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配套,而少数现有的智慧养老平台处于试点推行阶段,缺乏成熟的平台架构和运营模式。为此,建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不同行业资源参与平台服务,并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大数据标准和监管要求。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助力物业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加快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降低前期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并逐步整合,形成以社区为单位的整合式照护网络。政府以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平台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平台部分服务可向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采取适当的收费形式,促进平台形成市场化的产业闭环。

标签: 如何改善银发族养老质量 养老模式 融合发展 医养融合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