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农田一年四季不得闲”
发布日期: 2022-02-10 22:46:34 来源: 云南网

正月初五,西畴县新马街乡马街行政村响水村小组的群众,正在村前的梯田里忙着为冬早玉米苗施肥、除草。

虽已是立春季节,但寒冷还未完全退去。几场春雨过后,已到中耕管理阶段的玉米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碧绿,很是逗人喜欢。

种植冬早玉米有十多年的吴宗权夫妇,一边在玉米田里忙着,一边向我们介绍“一穴双株”、膜下施肥的种植管理经验。“种子放多了浪费,放少了减产。两棵玉米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两株没留有间距,玉米稞容易倒伏、玉米苞病虫害大,不但产量低还影响卖价。”他家一共有11亩梯田种植冬早糯玉米。

今年,西畴县在响水片区建立2022年冬季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建设项目,连片种植万糯2000和惠民380两个品种的冬早糯玉米600亩,围绕绿色生态环保、产品品质提升、资源高效利用,向群众推广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地膜覆盖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党委政府每亩补助4斤玉米种和1筒地膜,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比往年更高、信心更足了。

吴宗权夫妻俩小心地把地膜下的草用手除掉,抓一把肥料放在薄膜下,然后扒一些潮湿的土盖着肥料。看上去虽然有些费时费力,但是这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结出来的玉米苞个大且均匀,深受收购老板的青睐。

“今年春打得早,雨水接得上,应该会有个更好的收成。”夫妻俩在新的一年又有了新的希望。

早些年头,这片梯田叫“雷响田”,全是靠天吃饭。这片梯田的引水沟全是土沟,宽的宽、窄的窄,干旱时有水引不进田,夏季时,不仅土沟又被雨水冲垮了,就连稻田里有点肥土也被大水冲跑了,一年种植的粮食也仅够一家人吃,全村群众一年又一年的过着穷苦日子。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时值全县全面兴起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改善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已成为响水村群众的最大心愿,全村紧紧抓住国家以工代赈扶贫政策机遇,在村党员的带领下,组织发动群众集资捐款、投工投劳,开挖进村公路,新修三面光沟、防洪排涝沟,使全村的稻田实现了渠相连、路相通的耕作条件。

去年,马街行政村又在响水片区、小江东片区对2760亩土地实施土地提质改造工程,开展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修建机耕路、三面光沟、灌溉管道,整个片区形成高效、高产、稳产的农田,进一步推动全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高群众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生活质量。

水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地处河谷地带的响水片区,一直是全乡乃至全县的优质粮食产区。2019年,响水村特色水稻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我家的农田一年四季不得闲。谷子收了后就种糯玉米,玉米卖了后又接着栽秧,刚好跟得上季节。”大家一起坐在田埂边聊天时,吴宗权粗略计算了自家的收入,去年4月,他家种植的11亩冬早糯玉米卖得3万多元,砍了玉米秆后接着种水稻,秋后优质香米上市,又有3万元的经济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秋冬季节,我们引导河谷一带的群众种植冬早玉米、反季节蔬菜这些农作物,在其他村寨发展油菜、甘蔗类;春季夏季又根据海拔高低分别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马街村党委书记杨文波介绍。

响水片区的克丘村、海子村群众在种植冬早玉米的同时,还套种了南瓜、大豆等作物,既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又增加了粮食经济收益。

近年来,马街行政村以响水片区为核心区,带动周边丫口田村、海子村、老马街村、小江东村等近20个村寨近500户群众种植冬早玉米2000亩,发展优质水稻种植3000亩、冬早蔬菜种植400亩,每年促农增收2000万余元。

云南网通讯员陈明凯记者黄鹏

标签: 农田 我家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