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作支撑 云岭粮满仓
发布日期: 2022-03-01 22:03:37 来源: 云南网

发表的水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占全世界已经发表的50%以上;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国际领先;低纬高原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国内领先;育成的软米品种“云恢290”是支撑云南优质米企业发展的代表性籼型软米品种,“云粳37号”是云南粳型优质稻突破性品种;两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体系、小麦双单倍体(DH)高效育种技术国内领先;研发的“冷季豆类穿梭育种技术”将育种周期缩短50%以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创最高亩产1287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多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云南省科技厅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按照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行政的统一部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粮作事业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优质、丰产、多抗的稻、玉米、麦类和豆类作物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创新引领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粳型香软米,优质蛋白和高油、高淀粉玉米,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等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整体提高了云南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和利用的水平,为云南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技创新“强”队伍

长期以来,粮作所在云南省科技厅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方面亮点频出,涌现出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其中,程侃生是同行公认的水稻种质资源学家,其领衔提出的稻种资源“程氏指数分类法”享誉世界,进入专业教科书;蒋志农为云南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其领衔选育的“合系”系列水稻品种在云南及周边省份粳稻区独占鳌头;番兴明荣获云南省2019年度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是云南省农科院第二个获得该殊荣的科学家;袁平荣被评为云岭学者,李小林、陈红梅、苏振喜、赵国珍等荣获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

目前,粮作所建立云南省劳模工作室2个,工人先锋号1个。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10人次,云南省“两个计划”人才9人,省级学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含后备人才)24人,省级其他人才称号24人,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5人,35岁以下青年人才重点培养累计35人次,研究生导师16人。拥有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2个。

项目支撑“促”成果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厅支持粮作所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项,直接经费支持6114万元,平均每年支持1200多万元。在强有力的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粮作所硕果累累,5年内先后获国家国际合作奖1项,小麦育种团队参与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其中杰出贡献奖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特别是玉米育种获得2019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为特等奖奖项设立以来云南省农科院第一次获得;“低纬高原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获得2018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云南省首次将高等级科技奖励授予作物种子科学研究领域,也是云南省农科院水稻学科时隔18年后再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云南省相关研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也标志着粮作所获奖成果的内容从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方面向种子科学方面的拓展与突破。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粮作所通过国家审定(登记)品种29个、省级审定品种34个。其中,“云科粳1号”集香、糯、高产为一体,创造了我国常规糯稻亩产和百亩连片平均产量两项新的高产纪录,获得2020年云南省作物学会和云南省农科院联合主办的优质米评鉴会金奖,“云粳37号”是云南粳型软米的开创性、支撑型品种,“云两优502”是目前云南转化收益最高的两系杂交粳稻品种;“云瑞506”是全国第一个高维A玉米品种,“云甜玉8号”是云南省第一个国审鲜食超甜玉米,“云瑞408”是云南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绿色玉米品种;“云杂3号”是全国第一个审定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品种,“云麦53”是云南第一个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是云南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的小春粮食作物品种;“云豆早7”是全国第一个获植物新品种权的蚕豆品种,“云黄17”是云南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高油大豆品种。

这些成果,支撑了粮作所在品种转化应用和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等方面取得突破。目前,粮作所研发的“云”字头系列水(陆)稻、玉米、麦类、豆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遍布云南粮食生产区域,为云南落实粮食安全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硕果累累“靓”云岭

多年来,粮作所始终保持为云南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实施非粮化整治提供技术方案的初心。2021年完成科技成果示范及应用面积1700万亩,新增产值32.2亿元;培训农业科技骨干及相关人员1616人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展示点10个。特别是该所通过拓展成果转化模式,构建从种子稻餐桌的一站式服务体系,采取科技专家下沉帮扶方式,分别在大理、红河开展“稻+”模式为洱海流域和红河梯田农业绿色发展贡献水稻方案,以“科研+种植+收储加工+品牌渠道”等稻米全产业链资源为核心,实现了优质稻产业的重点突破。

“支撑粮食产业发展始终是粮作所工作的重中之重。”粮作所所长李小林介绍,粮作所正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继续寻求省科技厅等部门支持,重点关注品质、抗性、产量、适应性等综合性状较好的粮食作物育种材料创制和新品种培育及其配套技术研发,将持续为云南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提供粮作方案。

云南网记者陈云芬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