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青春】云南边境“90后”女村医的坚守
发布日期: 2022-05-08 08:09:36 来源: 云南网

5月的沧源山区,最高气温超过了30摄氏度,刚刚结束一上午下村巡诊工作的熊义飞回到卫生院时,汗水已经打湿了她的衣裳。她顾不上休息,匆忙吃几口饭,又立刻开始准备下午在卫生院的接诊工作。

生于1994年的熊义飞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大山学医,毕业后她选择到更偏远的农村——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凭着一股韧劲成为村民们都信赖的乡村医生。她说,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守护一方村落的健康,就是她的初心与使命。

在心里种下从医的种子

熊义飞的老家在宣威市的一个小村庄。她记得,小时候家乡的路都是土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土路就变成‘泥坑’,出行不便,如果生病了想要去外面看病,更是困难。”村里穷、又偏远,医疗条件自然也很差,熊义飞的奶奶是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村里谁有个头疼脑热,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她。或许自那时起,从医的种子就在熊义飞心中种下。

高考时,熊义飞报考了昆明医科大学的国家免费医学生。国家免费医学生是由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定向医学人才的一项政策,享受政策的学生在毕业后要志愿去定向乡镇卫生院工作6年以上。这意味着熊义飞大学毕业后,将要到偏远的基层卫生单位工作。好在家人对熊义飞的选择都很支持。她如愿于2012年9月前往昆明医科大学报到,踏上通往乡村医生的第一步。

“我感受到了医者的重量”

2020年9月,完成学校5年的全科医学培养和三甲医院3年的“规培”后,熊义飞来到沧源县班洪乡的卫生院。虽然熊义飞到来时,沧源县已脱贫摘帽,环境大变样,土路变成了公路,村民出行也方便多了,但她还是感受到了些许落差。“和我‘规培’的三甲医院比起来,卫生院里的医疗设施不齐全,医生们只能看一些普通疾病,村民如果有其他病,只能去县城的医院就诊。”熊义飞说。

但熊义飞很快适应了乡村医生的角色,面对来看病的村民,她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班洪乡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为了方便村里年迈及行动不便的老人,熊义飞会和同事定期下村出诊,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90后”女孩子都爱漂亮,熊义飞也不例外。刚开始下村出诊时,常常穿着好看的裙子。但班洪乡雨水多,村里有的土路在雨后会变得泥泞,行走不便。于是,她收起了漂亮裙子,和村民一样穿上轻便的衣服和胶鞋穿行在田野间。

一天晚上,正在休息的熊义飞接到一位村民的电话,说自己被摩托车铁皮刮伤后的伤口出现炎症。熊义飞立刻带着药箱去到他家为他换药。这位村民康复后,给熊义飞送来了自家种的水果、坚果,虽然熊义飞没收,但她仍很感动,“这里的村民真的很淳朴,他们把我当家人一样对待。”

一来二往,熊义飞便和村民们熟悉了起来,甚至还学会了一些佤语。每次去村里出诊,村民们都会热情地同她打招呼,“‘熊医生’三个字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医者的重量,也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温暖。”她说。

当好一名乡村医生

在乡村卫生院工作了一年半时间,熊义飞深切感受到基层医疗单位的巨大变化。

去年夏天,一位30多岁的佤族妇女来到卫生院看病,在询问病史及查体后,熊义飞对于病症的诊断有些不确定。按照诊断规范,她将患者的症状等信息录入进电脑系统中,系统弹出了诊断建议——考虑“病毒性心肌炎”等可能性。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一般人不容易患此病,但感染后有休克猝死的可能。

随后,熊义飞再次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并为病人做了血液、心电图及X光等检查,最终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由于进行了及时治疗,病人很快康复了。

熊义飞介绍,在过去,为病人诊断时主要依靠医生的个人经验和判断,在医疗设施不够先进的农村地区,这种问题更加明显。2021年,为推进乡村数字化医疗体系建立,云南省联合科大讯飞大力推进“智医助理”健康扶贫项目,先后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临沧市等云南边远山区建设“智医助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助力实现基层医疗一体化、信息化、智慧化。熊义飞所在的班洪乡卫生院就是临沧市第一批尝到智慧医疗甜头的基层医院。对于熊义飞和她的同事们来说,“智医助理”给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熊义飞介绍:“智能系统能对病症和用药给出建议,降低了漏诊误诊率保障了用药安全。”

“我们免费医学生到基层服务是有一个服务期的,期满后可以自己选择其他的发展机会,但我决定期满后还要留在这里,继续做一名乡村医生。”在熊义飞看来,大城市里资源好、不缺人才,但在乡村里,老百姓信任她,也需要她,“为乡村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熊义飞笑着说。

云南网记者陈文忠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