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们来过临沧这个小山村后……
发布日期: 2022-12-06 16:42:18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大教授们来过小山村后……

“眼看着送上门的大教授们传经送宝简单实用,碗窑村的许多村民自发来旁听“偷师”,培训班办得热热闹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0岁了,拿毛笔写写画画,这笔感觉比锄头还重!”如今在茶具上作画的邓安康笑言:“没有花的卖30元,画上花可以卖50元。”邓安康是云南省临沧市碗窑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为农民拿惯了锄头的他,前阵子跟大学教授上课拿起了画笔。

今年秋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云南陶瓷设计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在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举行。研修班由云南大学执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的11名专家教授组团来到碗窑村,为制陶传承人和从业者培训一个月。25名学员主要来自滇西山区,学历大多是初中甚至以下。11月学员们集中学习结束后依依惜别,进入岗位实践阶段,半年后拿代表作参加展览才能拿到结业证书。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吴白雨教授说:“教就要教出真本事。”

碗窑村因世代制陶得名,有近300年历史,离临沧城二三十公里,是个山区村。村里多数人以陶为生,土陶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翔高岭土可采储量千万余吨,占全国储量的八分之一,大部分直接拉出去卖。碗窑村年产土陶12万件,多是老百姓日用的盆碗坛罐,产值不过几百万元。陶瓷产业提升之路怎么走?当地也有点迷惘。

教授专家团队走村入户调研发现,碗窑土陶雷同度高、造型单一,做工粗糙,还没有装饰。“对症下药”专家团队找到了教学实践路子:改进丰富拉坯成型方式,增加装饰性的文化注入。

“除了拉坯,还有泥板成型,泥条塑形,还可以用模具,加上手工雕刻绘画创作出富有特色的产品。”实践课上,清华大学的王耀玲教授边讲边示范。学员们围在她周围,边听边看边记,生怕漏了什么。“我做了27年的土陶,现在才知道除了拉坯还可以用手捏”,碗窑村村民杨丕廷大开眼界。

云南大学的吴白雨教授说,碗窑土陶除了造型上的创新,在装饰技法上也要有自己的地域特征。他在当地博物馆找到一只明代陶碗,发现了当地土陶的文化基因——铁锈花。“铁绣花自然随意的风格更适合碗窑土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放弃了带来的青花料,改用氧化铁为颜料,为学员教授铁绣花的装饰技法。

教授们为学员设计了简单易学的基础图案,从笔法、造型、组合等方面悉心指导。而学员在装饰技法上还是一片空白,课堂上大家拿着笔蘸上颜料,你看我、我看你,抖抖索索半天不敢下笔。

“不要太复杂,用最简练的图案表达出想法”。在教授们鼓励下,大家小心翼翼在酒坛、腌菜罐、盘子上画了起来。

“以前我们只会做一些土的掉渣的坛坛罐罐,这次教授们来教我们做各种花器、手捏壶、画画,没想到生活用品也能做得这么美漂亮”,学员杨丕平信心大增。眼看着送上门的大教授们传经送宝简单实用,碗窑村的许多村民自发来旁听“偷师”,培训班办得热热闹闹。

学员们和地方收获大,教授们也有心得。入夜大家围炉开研讨会。来自北京、景德镇的专家教授们感叹:没想到在临沧的边疆民族地区,还能看到原生性的完整传统技艺,师傅带徒弟式在劳动中教学实践,也让大家找到了久违的感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接地气有人气。吴白雨说:“非遗技艺的‘人民性’很强,在新时代要重获生命力,还得靠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创造、创新?教授们除了传授工艺、绘画,还给当地“指路”:临沧以茶叶闻名遐迩,陶瓷宜以“茶陶”为主攻方向;区别于建水陶、华宁陶等,铁锈花的传统独树一帜可以实现差异化发展;可以牵线搭桥引进外来人才,让当地陶瓷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

教授们来到小山村,让临翔区博尚镇党委书记王一户心潮澎湃。他说:“云南大学对口帮扶临翔区乡村振兴,用文化创意和智力支持,大教授们不但丰富了非遗传承人的脑子,也明晰了我们发展的路子。”(徐元锋字学林)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