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春常绿 |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南宝库 绿玉含菁
发布日期: 2023-04-06 12:54:28 来源: 云南网

层林尽染,绿意蔓延。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中越边境线上。这个被称为“中国、越南和老挝三国交界‘绿色大三角’”,是绿洲三角,更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宝库。


(资料图)

“天上一块碧玉,遗落到人间,变成美丽的黄连山……”《黄连山之歌》唱出了黄连山的真实原貌。在这片广袤的动植物天堂,喜马拉雅红豆杉、伯乐、东京龙脑香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白颊长臂猿、黑熊、孟加拉虎等动物在这里肆意生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黄连山保护区已知维管束植物240科1114属2863种,其中,绿春苏铁在中国仅绿春特有,其群落斑块分布和保存完整;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滇南风吹楠、云南拟单性木兰、鹅掌楸等20多种,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珍稀特有植物较多,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动物物种呈现多样化,具有南亚热带动物特色:已记录有哺乳动物100种,有27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其中有黑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灰叶猴、倭蜂猴、云豹、印支虎、马来熊等为主的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熊、水獭、猕猴等为主的1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中保护区有8种灵长类动物,占全国(22种)灵长类动物的36%;特别是黑冠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在同一保护区的现象,在中国独一无二;保护区也是目前国内采到马来熊模式标本,并证实其确切分布的唯一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仍能证实印支虎分布活动的重要保护区。

清晨,护林员普付强带好帐篷、工具和自己制作的标本夹上山,往返步行14个小时的路程是普付强32年来的日常。近60度的坡度,普付强三两步就已经登顶,进入黄连山,万物俱籁,只剩下偶尔风声送来的树叶簌簌声和鸟儿的鸣叫,普付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干枯树叶在地上被踩碎的沙沙声,像是给自己巡山之路打着节拍。

2012年,也是这样普通的一天,普付强还是带着这个自制的标本夹发现了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第一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喜马拉雅红豆杉。“那天,我带着从昆明来的地质勘测人员进山,偶然间我看见了一株从未见过的植物。”多年来,普付强早就习惯了巡山时,进行痕迹观察、物种观察,对保护区内的大多数物种了如指掌。

确定自己不认识这株植物,普付强略带激动地采下约25厘米长,带叶带花的完整植株,小心翼翼地夹在了自制的标本夹里。回到管护局后,他立刻翻阅查询相关书籍,确定该植株为喜马拉雅红豆杉。“我第一时间将这个新发现向领导报告,领导起初还有点怀疑,直到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测验后,确定为喜马拉雅红豆杉,大家的心才定下来。”普付强发现喜马拉雅红豆杉的故事似乎偶然但又不意外。

正是和他一样的百余名护林员和科研人员默默守护着黄连山,才让这片涉及6个乡镇的保护区,多年来频频发现新物种,老物种生长良好。

“我们一年进行三次动物监测,每五年一次进行植物监测。”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负责人朱正明带着科研人员在20米X20米的区域内,给每一株植物编号、登记物种、测量直径、高度、宽幅,400平方米的区域往往需要六七个人干整整一天,而这样的监测点有20个。

“在这个面积的监测点中,植株数量超过100的就说明保护工作做得不错了,在黄连山,我们的数据能达到20个种类170多株。”朱正明骄傲地说。

和青山为伴,守着家守着这座山,他们是黄连山的儿女,更是黄连山的守护者。

云报全媒体记者殷洁饶勇马喆黄翘楚吴沛钊官媛敏

绿春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裕梅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