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美丽云南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发布日期: 2023-07-31 20:50:28 来源: 云南网

众所周知,云南是美的。天如幕,风如绸,四季有花,遍地有故事。“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美丽篇章之下,写满了云南人统筹各方资源,汇聚各方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共同守护美丽云南的生动实践。

法治力量护航美丽外表下的“硬”内核

作为祖国西南的生态屏障,云南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态优势。除了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因素外,法治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在生态文明领域,云南近年来出台了一批在国内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意义的立法项目——

2018年审议通过,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是全国首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性法规,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依法有效解决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物种濒危和丧失程度加剧、遗传资源流失严重、外来入侵物种威胁加大等难题。


(资料图片)

独龙江攀蜥范毅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护局贡山分局供图

云南积极推动制定的《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全覆盖,重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为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法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据了解,目前,云南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已经制定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关于持续深化环境资源审判改革创新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十六条措施》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镇沅发现的国宝级物种桫椤,是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与恐龙同生共荣的“活化石”。通讯员林昌云王连永李彤摄

为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切实落实到位,云南实施专项治理活动,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健全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公安、检察、海关等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严打严防严管严控的高压态势。

楚雄州南华县红土坡森林派出所为了守护经哀牢山迁徙的候鸟,一年迁徙两次,被称为“候鸟派出所”。省公安厅供图

用好“市场的手”让生态保护“活起来”

要想让生态环境保护真正成为一项“可持续性”工程,关键在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这时候,“市场的手”就显得格外关键。

云南砚山产业园区供图

以云南著名的绿色能源产业铝产业为例。电解铝是全球消费量第二大的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生产各种不同用途的铝加工材,应用涵盖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房地产等。云南铝土矿储量高、水电资源丰富,在发展绿色铝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从2015年开始,国内知名铝企陆续向云南转移。2019年,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在文山州砚山县落地建设,魏桥、创新集团云南公司等企业相继入园投产。2021年国家出台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云南省是全国唯一鼓励支持“绿色铝”、绿色硅全产业链发展的省份。

围绕着“绿色铝”这个链主项目,云南开展上下游招商引资,全力构建“电解铝—铝水初加工—铝材精深加工—铝应用—再生铝”的全产业链,推动绿色铝产业从原材料向新材料提升、由材料向装备进军。

2022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最快的砚山县,其发展的“火车头”就是绿色铝产业。在砚山县域内的云南绿色铝产业园区,绿色铝产业带动的就业人数达5774人。

更低的损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更高的就业率……“市场的手”不断延伸产业链,一环扣一环的产业链不断为绿色发展增添动能,进一步提升市场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在这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之下,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朝着绿色转型,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光伏发电也是云南绿色能源领域的重点产业供图

到目前为止,云南新能源开发提速换挡,全省电力装机突破1.1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86.7%,绿色能源年发电量占总发电量90%,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制造业能效水平提升,积极建设绿色低碳园区、零碳园区。2022年以来,共培育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3家,其中国家级32家;绿色园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0种。

白鹤滩电站供图

根据规划,到2025年,云南将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城乡扩绿增汇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赋能牵牢发展“牛鼻子”

只有头发丝直径的1/16厚的铝箔、一边“喝”蓝藻水一边“吐”干净水的移动式藻水同治蓝藻打捞处理作业船、能给绿水青山“定价”的数据模型、能24小时监测判定的黑烟车抓拍系统……以上这些都是云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涌现出来的“黑科技”。

昆明晋宁南滇池湿地公园湖滨生态景观。杨峥 摄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避不开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科技力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亮眼表现,从业界到学界都普遍认为,科技就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砝码。

据相关部门通报,近年来,云南在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双碳”研究、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慧生态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

在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领域,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相关专利,在滇池、抚仙湖、阳宗海、异龙湖等湖滨带形成了上万亩规模化生态修复应用。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开发了适用于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技术体系,并在九湖流域试点,支撑了赤水河流域云贵川跨省横向生态补偿,为全国、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实践提供了样板案例。

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砷、汞脱除率分别达99%、95%,回收率均在95%以上。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域,率先提出采用清洁能源、生态治理等适合山区半山区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在4000余个行政村推广应用,促进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28个百分点。

夯实政策基础澎湃绿色动力

绿色不断被渲染于云岭大地,执笔的手还在“政策”。纵观云南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我们很容易看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理念贯穿其中。

高黎贡山百花岭风光-李秋明 摄

以林长制为例。自林长制推行以来,云南全面建立了五级林长组织和责任体系,创建了三级督察体系,出台了六项运行制度,建立了五项工作机制,在全国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部门责任上升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首次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全域设立林长,首次将“林长制考核”和省级督察纳入省级年度督查检查考核计划,首次从制度层面围绕林草工作形成了跨部门协作机制。2022年,云南圆满完成了林长制初步目标任务,在年度国家组织的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的好成绩。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云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三屏两带”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云南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0多个,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3%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滇金丝猴杨峥摄

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方面,云南专门研究制定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入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以革命性措施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在滇池的治理当中,云南建设了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形成了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盖度80%以上的闭合生态带;开展了两年多的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整改工作,沿岸累计拆除建(构)筑物111.9万平方米,环湖路临湖一侧减少建设用地17250亩、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

此外,在两污治理、国土资源开发、林草资源培育、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转移支付等各个方面,云南均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制度,构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泸沽湖雷桐苏摄

在整个“十四五”阶段,云南将锚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进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不断夯实,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绿美云南的篇章之下,还将有哪些幸福细节,我们共同期待。

云南网记者范春艳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