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对话云南全纳教师:这是一份良心活
发布日期: 2022-05-15 13:50:47 来源: 云南网

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专注着智慧课堂的动画屏幕,学生们高高地举起手回答问题,老师走到孩子们中间亲切互动……这是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厂口学校七年级一班王培老师常规的一节数学课,如果不说这是一所全纳教育学校,很难看出这样的课堂与普通学校的课堂有什么区别。

说起“特殊教育”,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但说到“全纳教育”——这个在中国尚属小众的教育类别,仍是大多数人的“知识盲区”。

厂口学校教师王培正在上课。供图

用王培的话来解释,“全纳教育,就是容纳所有的学生,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有特殊障碍的学生都归纳到一起进行教学,是一种崇尚平等、民生和集体合作的教育方式。”

在这所九年制的公办农村学校,现有学生700多名,其中特殊学生9名,只占1%。然而就是为了这“1%”,王培坚持至今,成为教育助残路上的一盏灯塔。

5月15日是我国第32次全国助残日。记者走进厂口学校、走进王培老师,了解他们背后的助残故事。

为特殊儿童搭建“希望之舟”

2008年,王培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厂口学校的一名数学教师。当时的他大概不会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一名全纳教育资源教师(以下简称“全纳教师”),为特殊儿童少数群体搭建起“希望之舟”。

2017年,昆明市五华区开始实施“全纳教育”项目,推进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融合,王培所在的厂口学校成为试点之一,他也加入到了全纳教师的专业培训当中,成为当地首批全纳教师。

“这是一群有着特殊障碍的儿童。”王培说,当他们从埋头自己的世界到抬头悄悄看微课动画,当他们从沉默寡言到主动问同学课程问题,“当他们从见到我一声不吭到跑来拉住我的手,我开心极了,这就是他们未来的开始。”

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和回访,王培其实是欣慰的。

“我们每年都有特殊学生在普通班学习,直到毕业。你能看到他们的显著变化,比如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同学相处愈发融洽,有时你甚至感觉不出来他有特殊障碍。”王培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是存在局限性的。为了尽可能落实全纳教育,王培依托全纳资源教室,分阶段引导家长和孩子。“对于特殊儿童,我们在学业能力上不会有过多要求,更多的是注重培养他们在语言组织、社交往来、生活常识和融入集体方面的能力。”

王培介绍,全纳资源教室第一阶段的工作就是让家长接受“学校能给予帮助”这个事实。“很多家长起初是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他们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但看到我们长时间的坚持效果,很多家长就慢慢给予了信任。”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全纳学校就像是一座“希望之舟”,把曾以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为了这群特殊学生和家庭的希望出口。

因材施教培养特殊学生自信心

在实施全纳教育中,老师的专业干预和耐心、细心、恒心等素质尤为重要。而科技的发展,让全纳教育有了质的提升。

2020年,昆明市五华区教育体育局与科大讯飞合作的“五华区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项目”走进厂口学校,一大批智慧课堂系统、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智慧微课录制系统等来到老师和学生们身边,学校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因材施教项目小组积极推进技术与教学教育融合发展,这也为乡村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开始我真没想到,智慧课堂能对这群孩子在学习上会有多大的帮助。”王培说,当年他负责的班上有位智力落后和阅读障碍的同学,6年级才转学过来,在融入普通教育方面可以说是“零基础”。但在一次智慧课堂上,王培偶然发现,这个孩子在看用动画片形式呈现的微课时,有了不小的变化。

“那是第一次,我看到他主动举手和我有了互动。”王培说,“我不会去考究他会通过动画片获得多少知识,我只在意他的兴趣,以及在接触兴趣的过程中,他终于能打开自我了。”

后来,王培特意增加这名孩子和智慧课堂的接触频率,这名孩子开始渐渐和身边同学交流,甚至每次数学课前还主动帮忙打开智慧课堂的电子设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进步,在他们的世界里却是质的跨越。”

有一天,这名孩子甚至用智慧平板拍了照片,兴冲冲地向王培描述画面。“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这个技术的话,这个孩子可能现在还缩在教室角落里,和课堂脱节。”王培说。

与此同时,智慧课堂上的个性化教学,也让不同障碍等级孩子在课堂上收获了喜悦和信心。“以前布置家庭作业,这些特殊孩子可能完成不了,会渐渐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但现在每个同学都会有一份根据学习水平生成的个性化作业,在这种因材施教的互动里,孩子会逐渐培养出自信心。”

“每一个孩子我都会不放弃”

这份教育初心和坚持,也让王培渐渐走进了家长们的心里。

一次,王培在对一名特殊学生进行家访时,他走到半路就远远看到学生家长站在村口等候他。看到他后,家长牵着他的手,一路热情地和他说着孩子的变化。“当时他连家里养了几头牛,能卖多少钱都告诉了我。我就在想,这是对我抱有多大的信任,才会对我说这些事情。”

然而,即使在全纳教育的方式下,依然还有不少特殊儿童无法走进校园和课堂。针对这些孩子,王培和同事们则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给予孩子和家庭人文关怀。他认为这种方式尽管能给予孩子的学业指导寥寥,但却是在给家长表明一种态度:“我们的政府、学校和老师,不会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近几年,王培一直为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提供“上门教育”,教育内容更多是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但回想起给每个孩子“送教上门”的开始,王培有些哽咽。“万事开头难,很多上门教育其实最初都是我们厚着脸皮去的。”但无一例外,在王培和同事们一次次的登门中,他们的坚持最终都让家长们从“拒绝”变成了“接受”,甚至是“期待”。

王培家访现场。供图

去年,有一个孩子顺利毕业了,学校老师们带着学校制发的毕业证书,在家里为孩子举行了专属的毕业典礼。“这些孩子毕业后,我们也会积极协调中专中职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我们是一定要对孩子的未来生活负责到底的。”

很多人不理解王培,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为什么要在自己零基础的特殊教育赛道上坚持。王培说,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是一份良心活。

“我越来越发现,不是这份工作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这份工作了。那种看到孩子因你而变好、变自信的喜悦,是巨大且充沛的。”

王培说,在他看来,一名老师能够把特殊学生培养到自食其力,远比让一个普通孩子考上本科更令人敬佩。

“我肯定会一直做特殊教育,这是不会动摇的事情。”王培说。

云南网记者赵岗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