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云南祥云:破解山区难题 “彝”起勤劳致富
发布日期: 2022-09-20 20:47:16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东山彝族乡有汉、彝、白、傈僳、苗5个世居民族,占总人口的96.7%,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是祥云县唯一的民族乡。这里,山多水少,田少地多,加之水利设施条件不足,产业难以发展。曾经的东山,是山高路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如今走进东山,宽阔的水泥路连通着村村寨寨,整齐的房屋荫蔽在茂密的树林间,一片片被雨水洗涤后的百合花竞相怒放,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旅游者观光采风,让这个原本古朴祥和的彝族乡增添了一分色彩和生机。


(相关资料图)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东山乡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破解山区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特色产业+旅游”的发展新路子。

“领头雁”带领山区精准脱贫

因地理条件限制,加之祥云气候干燥,干海村一直难以打破发展的瓶颈。“以前也想了好些办法了,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白芸豆、白瓜子、魔芋,但都没有实实在在的成效。”东山乡干海村党总支书记李开荣介绍,通过反复研究论证,村“两委”决定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百合产业。

发展思路明晰了,但做起来难度却很大。种植百合每亩需投资近3万元,且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收获需要3年时间,加上未知的销售前景,导致群众普遍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为了转变群众发展思路,让群众了解知晓种植百合的好处,干海村“两委”班子成员本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宣传政策和发展前景。

“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农户们都是半信半疑。”在党员熊灵生看来,说破嘴皮子,不如干出个样子。于是村里几个党员带头最先开始种植百合。收获季,百合比粮食每亩价格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党员的率先示范让群众看见了实打实的收益,纷纷跟着种起来。

干海村党总支采取“1+1”“1+2”党员挂钩联系脱贫户的做法,由村“两委”成员和31名党员负责挂钩58户脱贫户,结合“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等活动的开展,将百合发展理念、种植技术、管理方法传授给群众,带领群众一起发展百合产业。目前58户脱贫户种植面积达70亩,预计亩均增收2万元。

随着种植百合的群众越来越多,村党总支部树立抱团发展理念,牵头成立干海村健民百合种植协会。目前,共有会员67户,其中脱贫户20户。协会百合种植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充分挖掘百合产业发展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同时,干海村还积极组建村级扶贫互助社和专业合作社,55户脱贫户参加了扶贫互助社,每户社员每年可贷款5000至10000元,用于发展种养殖业,构建了“养殖+种植+产业转型”的立体发展格局。

“古梅树”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进入六月,祥云县东山彝族乡干海村朝阳村民小组“古梅树+百合”的“一村一品”特色基地游人如织,能歌善舞的彝族小姐姐熊春香自愿给大家当起了向导。

在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民族乡镇,森林覆盖率高,渔泡江穿境而过,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干海村朝阳村民小组,现存古梅树2700多株,其中树龄最长的达600余年,100年以上的有1060多株。古老的梅树见证了祥云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也构建成祥云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绿色发展带”上名副其实的绿色屏障和生态后花园。

有了梅林的庇护,田地的土质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1世纪初,干海村委会积极探索“古梅树+百合”的套种模式,开发了青梅、梅子酒、药百合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梅系列产品与百合绿色有机食品“双促双收”。同时,吸引了不少观赏梅花和采摘青梅体验,观赏百合和挖百合体验的游客,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干海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开荣介绍,2700多棵梅树,平均每棵树年产值约500元,套种百合516亩,亩产值1.2万元。梅林与百合套种成功,带动周边村委会大力发展百合产业,2021年东山乡种植百合3000多亩,产值3500多万元。目前,当地百合已成功申报成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获得百合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创新开发出“东山百合月饼”,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品附加值。

“百合节”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为了更好地展示百合、宣传百合,让群众看到实惠,让大家更有信心种好百合,2009年创办了东山“百合节”,自此每年举行一次。

干海村以组织开展百合节活动为契机,每年10月底举办一次百合大赛。每到这天,身着盛装的彝族同胞四面八方聚集而来,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百合节”以文艺搭台、百合唱戏、经济汇演的方式进行,除通过《东山韵味》《百合姑娘》等14个歌舞节目表演、百合书画展示外,“百合大王”评选是“百合节”上的重头戏。每年干海村都会邀请县农业专家当评委,通过评选,产生东山“百合大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我家2019年得了‘百合大王’,我非常高兴,说明我家的百合种植技术已得到农业专家的认可,获奖后我把百合种植技术传授给大家,带着大家共同致富。”2019年“百合大王”一等奖获得者自珍会说到做到,她手把手地教,带动周边十几户群众发展了百合产业。

在支部引领,专家指点,能人带路下,祥云县东山彝族乡依托干海村百合发展技术和多年来探索的百合种植经验,按照“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成功培植百合产业1400亩,打造标准化百合种植基地2个,发展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20家。

随着东山百合声名远扬,成功举办了九届“百合节”,吸引近10万名群众到东山游玩。每年依托百合节开展获奖百合竞拍活动,带动百合种植户累计增加收入100多万元。特色产业擦亮了东山名片,照亮东山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我们山区也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身着彝族服装的熊春香感激地说,“我们走的是水泥路,种的是百合,酿酒有古梅,卖农产品有电商,逢年过节或办喜事大家围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富足而欢乐。”

云南网通讯员杨丽芳 摄影报道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