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大关县:盘活生态资源 推进美丽宜人家园建设|聚看点
发布日期: 2023-06-19 19:39:28 来源: 云南网

近年来,昭通市大关县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探索河湖管理新模式,科学保护濒危竹种,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美丽宜人家园建设,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相关资料图)

生态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1984年,《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首批公布筇竹为两个珍稀濒危保护竹种之一。

2018年以来,大关县把筇竹作为“一县一业”,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在实施筇竹天然林、低效林改造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多样性带来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禁止砍伐天然筇竹林里的山茶、珙桐、峨嵋栲、峨嵋石栎等乔木树种,全面推广退化筇竹林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技术,提高了筇竹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在筇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关县坚持竹树混交模式,把珍稀植物保护、木本药材与蔬菜生产、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用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药用树种黄皮树、厚朴、刺老苞、天师栗、木本蔬菜楤木等乡土生态经济树种,与筇竹进行套种,初步形成了“100万亩筇竹林+木本药材、蔬菜、景观”的复合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30年来,在大关县委县政府、西南林业大学和竹农的共同努力下,大关筇竹面积从20.83万亩发展到了101.83万亩,有效保护了筇竹这一珍稀竹种资源,大关筇竹实现了从濒危到产业化发展。

产业兴旺,富民有望。如今,大关县8镇1乡的筇竹资源,正像一台发动机,在一、二、三产上,不断加大马力运转,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绿化了山头,鼓起了群众腰包,助力3.66万人稳定脱贫,17.3万人致富,综合产值14.8亿元,竹农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从“濒危竹”变成了“富民竹”。

在水环境建设方面,大关县高度重视美丽河湖建设,统筹推进污水治理、饮水安全、景观提升、河长制“门前三包”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积极进行全域水生态建设,打造“水清、河畅、景美”的美丽水环境,为市民建设生态美好家园。

罗汉坝水库位于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汉坝片区内,周围是一片原始森林,水库无污染、岸线自然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使其成为“山水大关”的一张重要名片。

大关县水务局副局长李德龙介绍,2022年,云南省河长办组织专家组通过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管理等方面综合评定,以及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后,将罗汉坝水库评定为省级美丽河湖。

该县通过水源地保护、水域岸线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推进沿河沿路环境整治和“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问题整改,营造全民参与爱河护河的良好氛围。从河长制工作推行以来,共清理河道80.3千米,清除河道垃圾1890吨,清除沿岸堆积物161处计2056平方米,清除广告牌54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936平方千米,有力地营造了干净、整洁、畅通、亮丽的水资源环境。大关河、元亨河、洒渔河、太华水库、广东坝水库5段河库,先后成功申报为市级美丽河湖。

云南网记者谢毅通讯员何桂花摄影报道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