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梦想“打工”】-15→34 稻花“乡”里说丰年
发布日期: 2023-08-09 21:53:18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他,与花为伍,从7扎到7万扎,“创”出精彩,传递芬芳;


【资料图】

他,一切归零,在稻花“乡”里说丰年,遇见稻田的N种可能;

他,以乡村为舞台,在这里成就自己,绽放精彩……

他们,都是追梦人,为自己的梦想追逐,矢志不渝穿梭在田野乡间,把梦想编织进振兴的画卷,为自己奋斗,也为梦想“打工”。

清髯翁有联赞曰:东骧神骏,西翥灵仪。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大村社区,曾经地图上不起眼的存在,如今变成了昆明的“网红”打卡地,火出了圈。

时下走进这里,满眼皆绿的青色小麦翻滚的波浪起伏荡漾;侧耳倾听,沙沙作响的麦浪声,携着淡淡的麦香,如天籁一般,飘进心尖;远处几只白鹭在稻田间“偷嘴”,白色帐篷下悠闲的游客手捧一杯咖啡,在这里放空,享受半日闲……

可是,这一份闲适好似与段聂毫无关系,却又息息相关。

“等我十分钟,昨天周一的例行工作安排会改在了今早,马上就结束……”还未见到段聂,记者就感受到了忙碌的氛围,与印象中的“书记”不一样,段聂浑身都透出一种“企业家”的气质,“走,会议结束,我们直接去麦和稻田项目实地了解。”

一切归零

“小孩”来“当家”

2019年,原本在国外经商的段聂想回家乡看看,这一看,彻底“拴住”了段聂远走的脚步。

“回来之后发现家乡那么好的资源居然没有被利用起来,而且感觉这里失去了儿时的记忆。”段聂说道,在外打拼多年,经商经验和经济方面都有了一点积累,也想停下脚步为家乡做点事,让家乡发展得更好。

决定留下来的段聂,说干就干,第一时间绕村转了一大圈,仔细了解家乡的现状,脑子也迅速转起来。“当时就看到了有一块地一直没有做起来,于是决定在家乡干老本行——开温泉酒店。”段聂回忆道,2020年,酒店正式开业不久后就作为留观酒店,房间就没空闲过。

“但是,开酒店只是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整个坝区的发展。”土生土长的段聂不满足于此,想带着全村人一起发展。

正当这时,西翥街道大村社区的老书记在即将卸任之时找到了段聂。“老书记说,这里要发展,还是需要新鲜的血液和创新的理念,才能带动老百姓更好地致富。”一番推心置腹的劝说,原本就想为家乡做实事的段聂“心动”了,“麦和稻田”的故事就此开始书写……

2021年,段聂被选为社区党委书记。但是,“85后”小伙当选社区书记,这个消息却在村里炸开了锅。

因为从小离开家乡,34岁的段聂刚回来的时候,五分之四的村民都不认识段聂,大家都信不过让个“小孩”来“当家”。

“为了回来后一心一意发展家乡,我把自己手上所有的产业都处理了,该转让的转让、该变卖的变卖,一切归零,从这里重新出发。”受段聂影响,大村社区的三委班子也同样把自己手里的产业全部放弃了。

放弃,从零开始,对于段聂来说,也许是最简单的一步。

还原乡村本来的模样

造一条自己的造血系统

“刚回来,我就感觉这里没有了儿时记忆中的样子。”入目之处是一片片黑压压的黑色塑料大棚,失去了原本的田园风光。

如何从零开始,怎么“破圈”?这才是最难的。

“沙朗坝子有1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我们要还原童年记忆中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绿油油的稻田,捉泥鳅、听蛙声鸟鸣、闻稻香,在田野间穿梭,感受乡村本该有的样子。”找到了“破圈”的点,段聂决定种植水稻和小麦,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和体验经济,造一条社区自己的造血系统——“麦和稻田”文旅产业项目。

但是,当段聂提出“现代农耕美学、前店后厂、农文旅相结合”这些新潮想法时,村民一听要种水稻和小麦,又一次“炸锅”了:“沙朗已经是二十多年没栽种水稻了,难道又要让我们回到过去温饱问题都难解决的那个年代了吗?”

除了群众提出反对意见之外,段聂还面对着众多难题:社区产业用地不够、坝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缺乏、集体经济账上负15万元以及平均年龄34岁的三委班子曾经从事的是其他职业,社区工作基本上是从零开始……

“非常难,但是从没想过放弃。”段聂说道,1个月时间里,挨家挨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逐渐取得村民的信任,保证村民的基本收益,在村民原基础租地租金上提高每亩300-500元的租金,现今每亩可达到2200元-2500元,村民作为股权量化的股民,每两年可享受一次集体经济分红。

2022年4月初,段聂正式开启共创集体产业之路,创办了这家属于4505人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收回近百亩田地启动“麦和稻田”项目,改变稻田传统经济业态,以“出圈”的方式带动消费。

以前的看守房变成了咖啡厅,曾经的猪圈改造为餐厅,黑压压的大棚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西餐厅、麦田露营地、白族餐厅、剧场等业态纷纷加入。“我想还原乡村的生态环境、还原乡村文化,还原出乡村本来的样子。”段聂说道,最好的背景色和时尚色就是乡村。

风吹麦浪与稻浪,童年里的田园风光记忆逐渐浮现……而今,每天下午6:00以后,这里便是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地方,成了村里最大的公园,田园变景观、景观变公园,鹭飞、稻田绿、游客到、产业旺,麦和稻田,蒸蒸日上。

办一家4500人的企业

演绎更多的可能

从“破圈”到“出圈”,没有资金、政策、帮扶的段聂,靠着社区的三委班子的9个人,从负账本到产生净利润,仅用了1年的时间,成功打造了麦和稻田文旅产业示范基地。

截至2023年4月,“麦和稻田”营业额最好的时候达到了34万,平均每个月有20多万收入。同时,带动村内固定就业37个,流动就业近70个,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不仅每月拿工资,年底还能通过集体经济有所收益。

“虽然这块稻田是云南最小的稻田,但却是云南收益最高的一块稻田,去年半年时间营业额达到了270万,今年预计突破350万。”段聂自信地说道,稻田音乐会、农夫集市,白族扎染、皮革手作、植物拓染……从原始的稻田到文创旅游,从原始农耕到新的产业业态,稻田正在演绎着更多的可能,绿色产业正给西翥街道赋能。

“之前就想过,回家乡开一家咖啡店。”这家开在了麦田里的咖啡厅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打卡”,麦和稻田咖啡厅负责人张金雄一边忙着冲泡一边回忆道,自己在专业系统化地学习咖啡工艺并积累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后,就萌发了想回乡创业的念头。“但是,当时家乡没有人流,没有基础设施,返乡创业的念头只能搁置。”

2021年,知道隔壁大村张金雄是专业咖啡师的段聂,主动找上了门。“书记希望我能回乡,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在家乡发展起来,开一间咖啡店。”每天早上只需步行10分钟,张金雄就到了上班点,借助“麦和稻田”文旅产业项目的推进,现在返乡创业的时机刚刚好,家乡的基础条件也完善了,客流量也不小。“如果每一个村集体都能有自己的项目的话,文旅产品也能更加成熟,能吸引到的更多的游客,我也能开更多的咖啡店,做一款只有来到这里才能喝到的‘特调’,在家门口做咖啡,做自己想做的咖啡。”

从创办一家1个人的企业到创办一家属于4505人的企业,一直走在创业路上的段聂,不禁感叹道:“好走的路前辈都已经走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个非常好的态度,把每一件事都要坚持认真做好,坚持创新,创新就是年轻人最大的优势,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

在段聂看来,“麦和稻田”项目是自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一个示范点,最终的目标是通过田园综合体改变经济业态,引导周边农户或外来人才办农家乐、开民宿,将辖区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集体经济集群,最终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领群众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下一步,还将通过组合书店、咖啡、餐厅、露营、民宿、手工文创、民族文化传习等多种业态,做到落地一个,爆红一个,实现每个单体业态自成流量核心,打造昆明周边半小时文旅经济圈。”

策划:杨萍张成刘畅

记者:杨萍实习生马官雪

拍摄:许卓皓陈思蒙实习生冉梦琼

视频/海报制作:陈思蒙

相关链接:

【我为梦想打工】从7扎到7万扎与花为伍“创”出精彩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